8月1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近日,广东一名男子因长期食用鱼生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因肝吸虫感染,他持续腹痛、发热,最终通过引流手术联合术后驱虫治疗才转危为安,目前已顺利出院。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此前还接诊过一家三口同患肝吸虫病的情况,追溯发现,三人在发病前均有食用生鱼片的经历,医生判断这与感染肝吸虫直接相关。
肝吸虫是一种能在人体内存活20至30年的寄生虫,其感染后的危害会随时间逐渐显现,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乏力、食欲不振或偶尔腹痛;随着感染加重,会出现头晕、持续疲劳、精神萎靡、上腹饱胀、腹泻、肝区隐痛等更明显的不适;若仍未及时干预,病情可能恶化至肝硬化、腹水,并发胆囊炎、胆管炎甚至胆管阻塞,严重时还会增加肝胆管癌风险。
针对肝吸虫感染,医生强调“防大于治”,关键在于守住“入口关”。首先要彻底改变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所有淡水水产必须充分加热至全熟后再食用。处理食材时,切生、熟食品的刀具和砧板要严格分开,接触生鲜后及时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生腌中加入的葱姜蒜、醋、盐、芥末、辣椒等调料能杀菌,但实际上这些调料仅能抑制部分微生物繁殖,无法杀灭已存在的寄生虫和细菌;腌制时使用的酒或饮用酒的酒精浓度也不足以灭菌,因此这类“杀菌偏方”并不可靠。
若确实想尝试生食,需选择新鲜度极高的食材(尽量不选河鲜以降低风险),并严格避免生熟交叉操作。有长期生食习惯的人群,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寄生虫感染筛查。
此外,一旦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疑似感染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生食史,避免因拖延导致病情加重。
肝吸虫病的危害虽大,但通过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完全可防可控。改变“生食偏好”、重视食材处理细节,正是阻断寄生虫感染最有效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