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消息,昨日开始,全国多地再迎大范围高温天气,但看天气预报,基本没有超过40℃的,因此有网友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了”?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
“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
据了解,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
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才能进行对比。
而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也就有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50℃,但预报数值偏低的“温差”了。
那为什么预报的气温和大家的感觉也差不少呢?特聘专家同样也有解释,其表示:
“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其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
比如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湿度较大时人就会感到闷热,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
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浅、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甚至个人心情起伏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